top of page
瑜伽上海灘

​最新消息

文章 | 🧠 AI能否赶绝中风?科技虽强,医护仁心更关键🤝


🚨🤖随着人工智能(AI)在全球迅速普及,笔者在健康教育活动中,经常被问及AI能否赶绝中风?其实要遏止中风浪潮,关键在于预防。 AI确实能帮助公众更早、更准确地识别风险,让预防和复康更有效,更贴近日常生活。不过,AI无法取代医护人员的同理心与人文关怀,难以理解病人心里的痛苦与恐惧。唯有科技与医护仁心并行💞,才能把中风的威胁降到最低。


传统的中风风险评估,多依赖单一时间点的数据,例如一次门诊量度的血压值。这只是那一刻的数据截图,缺乏连续性。 AI在防治中风的优势,在于把不同时间、不同来源的大量数据迅速整合,进行智能分析,补足这个缺口。


📊💡整合多重数据 提出个人化建议

在预防方面,现时AI已能结合多种日常数据,包括来自智能手表等穿戴装置的资料,可持续监测心率和血压等生理指标。此外,高血压是引发中风的高危因素之一,有手机应用程式📲能够分析饮食模式,评估三高(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相关的风险,并提出改善建议。这些工具让我们更早发现高风险信号,以便及早介入。


展望将来,AI有机会把更多元的资讯整合为「多模态数据」📊📈,包括电子健康纪录如「医健通」,甚至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监察指数等。透过持续收集和更新数据,中风风险预测模型将变得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,更贴近个体的真实状态,有助建立更个人化的中风预防建议和生活指引。


另一方面,在中风治疗领域,AI 已广泛应用于影像分析,并成为重要的辅助工具。临床上,透过分析电脑断层扫描影像,AI 能同步整合多种关键数据,包括中风类型、可挽救的脑组织体积与范围等,协助医护人员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,例如评估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或血管介入动脉取栓术,从而全面提升诊断与决策效率。


❤️🧠护风同行 助病友智能复康

在中风复康,AI也发挥作用。透过智能装置去监察患者的活动量等进展,并提供个人化的复康训练方案。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即将推出的「护风同行」‘Stroke Smart’ 应用程式📲,正是希望为病友提供由中风预防、病程管理到复康的一站式支援。它由早期的「风起航」应用程式发展而来,重点是提供可信、准确、具公信力的健康资讯,并结合如 HealthMaxx 等营养分析工具,协助饮食管理🍎🥬🫐,从而控制中风风险。


当然,科技带来效率,也可能带来人际间的距离。中风治疗的核心始终是「以人为本」的全人照顾。 AI不应、也不能削弱医护与病人的连结。以情绪健康为例,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中风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状,但是大部分不会主动倾诉,AI 演算法亦读不懂沉默与眼泪。往往要靠医护与病人相处时,留意表情、语气与肢体语言,从对话中听出情绪的重量,才能及早识别和治疗。


我记得一位七十多岁的伯伯,入院时病情复杂。细心倾谈后,才知道他长期被剧烈骨痛折磨,以至情绪崩溃、潸然泪下。当他被理解、被安慰,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,治疗计划也以止痛为优先之一。他真正需要的,不只是数据与药物,还有一个愿意聆听他的人。


🫂💞演算法不能取代人性关怀

此外,AI的发展也带来新的课题:资料是否完整且具代表性?用以训练模型的数据是否准确可靠?医疗界固然重视这些问题,公众亦需要具备人工智能素养(AI Literacy),以辨识 AI 产出的内容真伪与准确性,理解演算法可能存在的偏差,并思考 AI 在伦理、法律、个人私隐及社会层面的影响。


AI是强大的工具,但它也只是工具而已。它能提升疾病预防、医疗与复康效率,却取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。在病房内外,我们会继续把科技与仁心结合,使用合适的治疗,配合人性化的陪伴与关怀,把中风风险降到最低,并透过医学教育,持续推进与传承。


作者

刘巨基医生

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主任

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副教授

玛丽医院内科荣誉顾问医生


📖文章亦刊登于文汇网: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